中華民族的兒童美學來自于歷史積淀、來自于一個國家歷史和文化的連續性。關于兒童美學的啟蒙從古代詩文中可見一斑。
(圖片源自網絡)
古人含蓄內斂,今人或可想象這樣的畫面:蓬頭稚子 呼朋引伴,眼前是未落的明黃色夕陽,耳邊吹著和煦的風,寶藍色的紙鳶在淺的幾乎透明的云翳里隨風雀躍。
(圖片源自網絡)
春日里,燦爛的陽光和滿園的菜花一起溶成明晃晃的鮮黃色,憨態可掬的幾個小伙伴在院子里追逐蝴蝶,倏忽之間蝴蝶飛入園中,畫面由極鬧轉為極靜,意趣非常。
(圖片源自網絡)
靜謐空曠滿是星斗的夜晚,青白的月色與滄瀾的藏青色天空之間格外分明,天真的孩童發出了對月亮稚氣的認識。
撥開歷史層層疊疊的巒嶂,中國古代詩人文學家畫家,無論是詩文還是繪畫,寥寥數筆,運用意境感、畫面感、色彩感,都表達出了他們毫無違和感的、純樸可愛的、 清新自然的兒童美學觀。
兒童美學這個觀點在雖然近代才提出,但是我們一直是有祖可源,有宗可尋,不曾拾人牙慧。兒童對這個世界有著最初始和最敏感的認知,無論是色彩還是形狀,無論是抽象還是具象。那么為兒童建立一個良好的審美世界以及良好的審美精神狀態就變得格外重要,在今天這個物質不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里,審美教養,終于成為了終極教養。因為注重實用,缺乏審美教育,正在將我們的下一代,變成徹頭徹尾的美盲。
一.兒童對美的認知不需要標準答案
兒童對美的認知不需要標準答案,而是多樣的表達和解讀,需要的是自由的想象和鮮活的感受。兒童自己本身擁有對事物敏銳的感知力。
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并沒有給兒童提供一個寬松的自由發揮的環境,甚至于一筆一線都在套用公式。
我們約定俗成的告訴孩子們天是藍色的,草是綠色的,太陽是紅色的;小鳥的頭是圓的,身體是橢圓的,眼睛是圓的,嘴巴是三角的,腿是兩根直線,在兒童眼中,美得東西即等同于成年人教他們的公式,我們給了孩子太多的標準答案,省卻了孩子自己的觀察和思考的空間。
二. 對兒童色彩認知的偏見
飽和度高的顏色對人腦的中樞神經活動波及較為頻繁,尤其是幼兒,幼兒大腦相對發育不成熟,對色彩飽和度極高色彩種類豐富的物體更加敏感。所以在幼兒基礎設施與幼兒環境建設中,大量運用了豐富艷極的色彩,恨不得越重越好。
然而色彩對兒童的性格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毫無設計感,極力堆砌色彩,長久以來,會讓兒童對色彩的搭配,輕重,設計感,以及對色彩細微變化的感知都變的遲鈍且麻木,無法形成審美認知,且這種審美缺陷在成年以后往往很難彌補。
稍有審美高度的成年人看到毫無秩序,不講究搭配,飽和度高到晃瞎眼的色彩都極力反感,為什么要把這些色彩運用到兒童設施中呢?孩子的色彩審美標準應該和大人盡量一致。
我們都希望孩子的文化水準能和大人一致,甚至連道德水準也能和大人一致。
為什么到審美就非要讓孩子信馬由韁呢?
三. 實用主義,正在毀掉中國兒童的審美
我們的父輩曾在物質文明缺失的時代里生活,對于他們來說,更重要的講究的是實用主義。他們覺得菜就是用來吃的,盤子的目的是裝菜、實用,不漏不撒就行。超市里的幾塊錢盤子最劃算。
也許我們這一代人也曾嘗試從這股“實用主義”的浪潮里掙脫出來,但是不小心就過猶不及,過度裝飾和過度色彩同樣給幼兒帶來了惡劣的審美影響。
也有人大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啥自行車?但是一個紳士的培養一定是三代人的努力。而審美力已經逐漸發展為新時代需要的能力。我們的兒童更需要住美的居所,穿美的衣服,吃美的食物,將美滲透至生活的細節。
上述案例證明,隨著精神文明的建設,我們已經開始注重孩子們的審美舒適體驗,涌現出敢于突破陳規,擯棄丑陋,追求美感受美的弄潮兒。
就像凱奇一樣,用專業的設計,嚴謹的態度,高端的審美致力于為孩子們打造一個極致舒適體驗的夢幻天地。
成人的氣質是由兒童期間的審美導致的,童年的審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審美傾向和生活品質。保護孩子的審美敏感期。
海明威說:“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論去到哪里它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同樣的,如果孩子有幸在年幼時接觸美好的事物:人、動物、風景、建筑、藝術品、生活氛圍……那么,無論他去過的地方經歷過的旅程,那種美好都會與之同在,賦予力量,互為榮耀。